一叶藏文脉 黔行探茶香
2025年7月23日,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“铸牢推普助推乡村振兴”实践团一行,专程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天马镇的黔凌香茶叶有限公司,开展思州绿茶线下调研活动。这场与茶香的邂逅,不仅是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探访,更藏着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。
一、工坊闻香:解码一叶茶的前世今生
刚推开黔凌香茶叶有限公司的大门,一股醇厚又清冽的茶香便争先恐后地涌来——不是单一的浓烈,而是揉杂着鲜叶的青涩、炒茶的焦香与陈茶的温润,像一首层次丰富的味觉小诗。实践团成员刚站稳脚跟,天马镇副镇长赵扬与公司负责人杨经理已笑着迎上来,“这香味,就是咱思州绿茶的‘名片’。”
图一 杨经理带领实践团参观茶叶原料区
杨经理先带大家走到原料区,那里整齐码放着刚采摘的鲜叶,叶片小巧玲珑,带着清晨的水汽。“要做一杯好的思州绿茶,第一步就得把好‘入口关’。”他捻起一片鲜叶,指尖轻转,“从采摘开始就有讲究,得挑最嫩的芽头,手法还得轻,不能伤了茶叶的‘元气’。”
随后,他沿着制茶流水线,细细讲解每道工序:“你看这口杀青锅,温度升起来后,鲜叶倒进去,得快速翻炒,既要杀死茶叶里的酶,又不能炒焦,这火候的拿捏,得练个三五年才能摸到门道。”实践团成员围在锅边,看着翠绿的叶片在高温中渐渐蜷缩、变色,听着茶叶与铁锅碰撞的沙沙声,鼻尖萦绕着愈发浓郁的香气,仿佛能透过这一幕,看到一代代茶人守着灶台,把时光与匠心都炒进了茶叶里。

图二 炒干的茶叶
赵扬副镇长则穿插着讲述思州绿茶的过往:“这茶在咱岑巩可有年头了。”他介绍道,据史籍记载,思州绿茶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,距今已有千年历史。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记载:“黔中,生思州、播州、费州、夷州……往往得之,其味极佳。”其中的思州,就是今天岑巩县的所在地。在当时信息、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,思州茶能获此赞誉,可见其品质之高。

图三 天马镇茶场
二、茶山寻踪:触摸一片叶的生长脉络
听完工坊里的讲解,赵扬副镇长提议:“走,带你们去看看茶叶的‘老家’。”沿着蜿蜒的山路往茶场走,脚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,路边的野花不时探出头来,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。
一转过山坳,眼前的景象突然开阔起来——整座山仿佛被谁披上了一件巨大的绿衣裳,茶场顺着山势起伏,一行行茶树排列得整整齐齐,像被精心梳理过的绿绒。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,在茶丛间投下斑驳的光影,每一片叶子都绿得发亮,像是能掐出水来。
“你们凑近看看这茶尖。”赵扬副镇长指着茶树顶端,实践团成员纷纷俯下身,只见那些刚冒头的茶尖,顶着细小的绒毛,嫩得像翡翠,饱满得仿佛下一秒就要绽开。风一吹过,茶丛轻轻摇曳,带着清香的山风扑面而来,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,连肺腑都像是被这绿意涤荡过。
成员们一边走,一边听赵扬副镇长介绍茶场的日常管理,不时蹲下身触摸叶片,感受茶叶的质感,偶尔低声交流几句,眼里闪烁着发现的欣喜。这片鲜活的碧绿,不再只是风景,更成了他们理解“特色产业”最生动的教材。

图四 赵扬副镇长与实践团成员
三、满载而归:茶香里藏着的振兴启示
当夕阳为茶场镀上一层金边时,实践团成员们踏上归途。每个人的笔记本上,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:从杀青的火候到揉捻的力度,从思州绿茶的传说到当下的产销情况;每个人的鼻尖,似乎还萦绕着挥之不去的茶香;每个人的心里,都沉甸甸的——这不仅是一次对茶叶知识的学习,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,一片小小的茶叶,能串联起地方文化、生态环境与百姓生计。
“原来一杯茶里,有这么多门道。”一位成员轻声感慨。这场调研,让他们对“推普助推乡村振兴”有了更具体的想法:把思州绿茶的故事讲清楚、讲明白,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,或许就是年轻人能做的事。
茶香渐渐淡了,但它在每个人心里留下的印记,才刚刚开始生长。
文:高思倩 图:金显磊沈愿 韦红志
一审: 彭然
二审:代莉莉
三审:罗敏